
张闯课题组在自旋增强CO2催化转化方面取得新进展
近年来,利用电子自旋作用调控化学反应速率与选择性的研究受到普遍关注,为高效催化剂的理性设计与性能优化提供了全新视角。由于氧分子(O2)基态为三重态,磁性催化剂在氧析出反应(OER)中凭自旋平行排列促进 O–O 成键的自旋催化机制已被实验证实。在此基础上,化学所研究团队进一步发现,催化剂自旋的平行/反平行排列与单重态分子的断键/成键过程存在对应关系(Angew. Chem. Int. Ed. 2023,62,e202300469.),从而将自旋催化机制拓展至更具普适性的单重态分子反应体系,如CO2还原反应(CO2RR)。(CCS Chem. 2023,5,2046-2058. Angew. Chem. Int. Ed. 2024,63,e202405873.)
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、中国科学院和化学所碳中和化学中心的支持下,化学所光化学实验室张闯课题组与盛桦课题组针对CO2RR中多电子、多质子转移过程伴随的复杂自旋态变化,构筑具有特定自旋结构的磁性催化剂体系,提升CO2向高值化学品的转化效率。近期,该研究团队发现,利用稀磁氧化物Cu-In2O3电催化CO2和NO3-偶联合成尿素时,外磁场可直接消除尿素合成线性扫描伏安曲线(LSV)的平台限制电位,在低过电势下将尿素产率最高提升2.2 倍,法拉第效率近乎翻倍 (图1)。借助自主开发的磁-电化学原位红外光谱技术,团队发现*CO2与*NH2通过氢键产生自旋相互作用,形成自旋敏感的关键反应中间体*NHCOOH;外磁场显著加速了氢转移过程中N-H键的断裂与O-H键的生成。该工作率先将自旋增强机制拓展至CO2向C–N 产物转化的催化体系,相关成果发表于CCS Chem.期刊(DOI: 10.31635/ccschem.025.202506003)。第一作者是郝晋杰博士,通讯作者是张闯研究员和盛桦研究员。

图1. 外磁场促进电催化CO2和NO3-偶联合成尿素
最近,该研究团队设计合成了Cu-ZnMg超薄金属有机框架(MOF)催化剂,通过非磁性 Zn/Mg打破Cu-Cu反铁磁耦合作用,形成s=1/2的孤立Cu位点用于构建自旋催化体系。在交变磁场作用下,孤立Cu位点发生自旋翻转并通过自旋-晶格弛豫产生瞬时局域能量,驱动CO2RR中协同质子-电子转移(CPET)动力学过程,大幅提高Cu位点的催化反应活性(图2)。在-0.2 V vs. RHE低过电位下,交变磁场显著提升了Cu-ZnMg催化剂性能,表现出-25.3 mA cm-2的CO分电流密度和约95%的CO法拉第效率,性能优于绝大多数Cu基催化剂,甚至超过了典型的贵金属催化剂。该工作率先将交变磁场耦合策略引入自旋增强CO2催化转化体系,相关成果发表于Angew. Chem.,Int. Ed.期刊(DOI: 10.1002/anie.202514255)。第一作者是尹百鹏助理研究员和王灿,通讯作者是张闯研究员。

图2. 交变磁场用于自旋增强CO2催化转化性能
光化学实验室
2025年10月22日
附件下载: